你知道吗?就在年4月初,有科学家在日本南部的深海中,拍到了一种神奇的“蜗牛鱼”。与普通鱼儿不同的是,这种鱼全身呈柔软的果冻状,可以适应极深的海底压力。可是,如果它们被打捞上岸,就会瞬间“融化”。
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鱼呢?它又为什么会长成如此怪异的形状?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么一句话,说人类宁可探索遥远的太空,也不研究深海。之所以这么说,除了低可见度带来的恐惧外,更多的就是深海中的高压强,使得对探测器的技术要求非常高。
所幸,随着人类科学的日益进步,科学家也研发出了越来越先进的深海探测器。这不,就在年4月,科学家们就利用先进的“深海着陆器”,在海底米深处,拍到了这种罕见的“蜗牛鱼”。
这种“蜗牛鱼”,属于蜗牛鱼科(Snailfishes),是狮子鱼科(Liparidae)中的一个特殊种。这种鱼广泛存在于北极以及南极附近海域,且大多都生活在超过米深的深海当中。因为这一特征,它们也被认为是目前已知生活得最深的鱼类。
不过,在日本海域的这次发现,并不是人类首次发现“蜗牛鱼”。早在年,美国生物学家西奥多·吉尔(TheodoreGill),就提出了“蜗牛鱼科”。但由于技术的局限,很少有人真正见过它,所以当时的生物界不承认有这种鱼的存在。
后来,随着人类对深海的探索,人们终于发现了这种鱼。年,科学家们在马里亚纳海沟的米深处,发现了这种鱼,当即就打破了当时“最深活鱼”的新纪录。
如今,科学家们已发现超过多种的“蜗牛鱼”。虽然不同的“蜗牛鱼”,其造型、颜色差异较大,但一般而言,它们都拥有着类似蝌蚪一般的身体,整个外形与鼠尾鱼比较接近。相对于身体来说,它们的头部很大,但眼睛却很小,尾巴也比较细。科学家认为,这样的体型,有助于它们在深海中的运动。
另外,“蜗牛鱼”是没有鳞片的,它的表面是一层薄而松散的凝胶状皮肤,就像果冻一般。这层凝胶状皮肤,具有高水分和低蛋白、脂质和碳水,所以它可以以较低的代谢成本生长。这一特征有助于“蜗牛鱼”保存能量。毕竟,在深海当中生活的物种很少,难免会遇到缺粮的时候。除此之外,“蜗牛鱼”的牙齿虽然比较小,但却十分尖锐,有助于它们进食。
不过,正是由于“蜗牛鱼”有着这样特殊的身体结构,才让它们有了极强的适应能力。要知道,米深的海域,这里的海底压强可是海面的倍。
只是,与带鱼一样,“蜗牛鱼”如果被突然打捞上岸,因为无法适应瞬间变化的压强以及温度的变化,它们的身体将很难再维持下去,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融化,变成“啫喱状”。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导致人类很难亲眼看到“蜗牛鱼”的活体,对它们的了解也知之甚微。
根据科学家们获取到的一些“蜗牛鱼”骨骼,他们发现,不同“蜗牛鱼”的体型,也有着明显的区别,整个族群从5厘米到77厘米不等。大多数的“蜗牛鱼”都比较小,它们会以微小的无脊椎动物为食。体型较大的,则会捕食其它鱼类。
由于它们的腹鳍处有一个“吸盘”,它们经常会吸附在岩石、珊瑚上生活,以免被强流冲走。
不过,根据拍到的视频发现,有时候它们还会吸附到螃蟹的身上。科学家以此推测,它们可能会在寄主的鳃腔中产卵。据说,它们一次可以产下枚的卵,但是这么多的卵会压迫螃蟹的鳃,造成其鳃坏死,可能导致螃蟹死亡。
不管怎么说,这种“蜗牛鱼”确实有些神奇。但从它们身上,也能看出生命的顽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它们也不抱怨,只是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让族群得以延续。希望在未来,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还能在深海中发现更多神奇的物种。#一圈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