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被端上饭桌的鱼大多数都是人工养殖的,所以很多人认为带鱼也是可以人工养殖的。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带鱼不仅不能人工养殖,而且还非常的脆弱。虽然每年出水百万吨,这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不少的秘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追到,我们从来都没有见过活的带鱼,而且在人们的大肆捕捞之下,竟然还能每年出水百万吨,这到底是为什么?
我国很早的时候就发现了带鱼的美味,但那时候只是地方特产,因为带鱼一出水就会瞬间死亡,根本没有办法运往别的地方。除了沿海地区的居民以外,内陆的别说一饱口福了,就连看都是没有看过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带鱼太过于脆弱了,还没等捞上岸呢就死了。
即便是捕捞的人也很少见过生猛鲜活的带鱼,因为带鱼是深海。鱼水越深,压强就越大,在捕捞的过程当中,渔民们会迅速将带鱼从深海区打捞上来,压力的快速变化使带鱼一下子承受不住,直接导致带鱼的内脏瞬间破裂,给鱼体内部造成致命的 ,所以很少有带鱼能够存活下来,这就是为什么几乎见不到鲜活的带鱼了。
而且打捞的过程中,由于速度过快,带鱼表面上的那一层银色的保护膜很容易损害,身上的肉直接与氧气接触,很容易就氧化腐坏。所以在以前交通工具和储存设施不发达的情况下,内陆的人几乎看不到带鱼。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了储存带鱼的方法,再加上运输工具的出现,这才使内陆居民一饱口福,成为家喻户晓的深海鱼,既便宜又实惠,国民需求量是非常高的。那么问题来了。经过这么多年的捕捞,带鱼的出水量为什么还能达到百万吨呢?
首先要排除人工养殖。按照带鱼的生存特点,是没有办法进行大规模的人工养殖的。带鱼是洄游鱼,会根据季节和水温的变化情况会进行大规模迁移,如果人工养殖的话,这种条件是没有办法实现的。
而且最关键的是,我们虽然现在已经有技术能够保证带鱼离开深海之后仍然存活,并且能继续养殖,但是这种技术还没有完全普及,因为需要很高的运营成本和技术手段。要知道,带鱼的市场价格在深海鱼中是很低的,相比于沿海、内陆可能会稍微高一点,但还在人们能接受的范围之内。野生带鱼的数量足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了,没有必要再花费大量的精力和金钱去人工养殖,带鱼将无法人工养殖,那么每年百万吨的捕捞量算不算是过度捕捞?
这个数值听起来可能有点吓人,但是对于带鱼的存活量来说却是九牛一毛。逮鱼的繁殖能力在深海中可是首屈一指的存在,单次产卵量就能达到上万颗,而且存活几率特别高,再加上带鱼性情彪悍,他们锋利的牙齿足够猎杀其他鱼类。更何况带鱼还是群居动物,种族非常庞大,光是分支就能达到44种,三个臭皮匠还能顶个诸葛亮呢,更别说这样的一大家子鱼了。所以啊,带鱼在深海中是非常霸道的存在,这也就是为什么带鱼资源会如此丰富。
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多,再加上年复一年的捕捞,带鱼的生存空间已经受到了极大的挤压。近几年来,带鱼的长度远远赶不上之前,而且色泽也没有以前的好了。如果不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的话,或许有一天评价的带鱼会变成珍稀物种。
图文来源于网络,侵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