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是我们餐桌上的常客,我们经常说,鱼肉美味又健康,还有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
但近日《欧洲心脏杂志》电子版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吃鱼频次太高,会增加血液中砷含量,或成为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
这是怎么回事?我们还能放心吃鱼吗?
1
吃鱼太多或升高血压?
别超过这个摄入量!
1
每天吃鱼肉超过一次,增加高血压风险
研究小组以名普通居民为对象,分析和研究各种食物摄取频率、血清砷水平与高血压发病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血清砷水平的增加,发病风险随之上升。
随后,根据饮食摄取频率调查问卷获得的信息,研究了6类食物的摄取频率与血清砷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鱼贝类的摄取频率对血清砷水平的增加影响最大。
对各种鱼贝类摄取频率与高血压发病率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分析显示,每天吃鱼肉超过一次的人群,可能会提高血清砷水平,从而增加高血压风险。
但这并不是说鱼肉不能吃了,实际上,适量吃鱼,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是有好处的。
2
适量吃鱼,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鱼肉中含有丰富的omega-3脂肪酸,这种脂肪酸有助于调节体内血液状态,让血液不易凝结成块,防止血管阻塞。
同时这种脂肪酸很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可以与血胆固醇相结合,把胆固醇从血管中带走,从而降低体内胆固醇含量,有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建议:成年人鱼类摄入每周~g,可以分2-3天食用,采用煮、蒸等非油炸烹调方法,以减少营养素的丢失。
2
对于鱼的误解
1
大个鱼比小个鱼好?
很多人认为,鱼越大越好吃,而且刺也较少。刺少确实是优点,但说鱼越大越好吃,需要分情况。比如,对于同一品种的鱼来说,个头大的鱼年龄也大,肉质可能会比较粗糙。
一般来说,个头小的鱼,体内有害的物质相对积累少,更为安全。但过小的未成熟鱼,肉质不够鲜美。建议大家买鱼个头挑“八分大”的较好。
2
野生鱼比养殖鱼好?
野生鱼营养物质来自于自然水域的浮游生物和食物链,生长期长,纯天然;口感细腻,有嚼头,这也许是受到大众偏爱的理由。
但是,如果野生鱼生活在水体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反而容易聚集更多的重金属,食用后可能引起食物中毒。
现在人工养殖的鱼,在规范的操作和管理下,安全性较高,口感其实也不差。因此,建议大家,买鱼还是去正规市场、商场,毕竟都是经过检验的,吃得放心。
3
对“症”吃“鱼”
更显价值!
不同的鱼,营养也略有差异,对“症”吃“鱼”,能更好地显现出它的食用和养生价值。
1
带鱼,补钙、预防骨质疏松
带鱼是相对来说比较平价的海鱼,但它的营养价值却不低:
①不饱和脂肪酸比普通的淡水鱼要高;
②在常见的动物性食物中,带鱼的含钙量位居第二位,远高于鸡鸭以及猪牛羊等常见肉类;
③带鱼中还富含两种补钙的“黄金搭档”——维生素d和镁,它们能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利用,协同帮助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
2
鲫鱼,健脾补肾
鲫鱼以2~4月份和8~12月份最为肥美。其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及钙、磷、铁等矿物质,常吃能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它的药用价值也很高,能健脾补肾、利水消肿、补中益气。
3
黑鱼,美容强心脏
黑鱼中含有辅酶q10,它被称为心脏的“动力之源”,能为心脏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能量,预防突发性疾病;而且辅酶q10还有保护皮肤、延缓衰老、缓解疲劳的好处。
4
鳜鱼,嘌呤低、益肺
鳜鱼的嘌呤含量较低,是为数不多的低嘌呤水产,非急性发病期的的痛风患者也可以比较放心地食用,但不可盲目过多食用。
《本草纲目》记载鳜鱼“可补虚劳,健脾胃,益气力”,很适合体弱无力、脾胃气虚、营养不良的人群食用;《食疗本草》还称它有补肺气、治肺痨的作用。
资料:cctv回家吃饭
编辑:陆佳妮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个体工商户登记点,也是便民服务中心
?普陀这群“未来之星”用爱走进“星星的孩子”内心
?真如镇街道推动主题教育持续升温增效
?普陀这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实力“圈粉”
?13万手表在卖家眼皮底下调包,普陀警方出手了
上观号作者:上海普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