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考点

白癜风治疗方法 http://pf.39.net/bdfyy/jdsb/190423/7082970.html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考点讲练(四)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㈠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1、环境问题的概念和成因

⑴概念: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⑵成因: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①人口压力;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2、环境问题的分类

①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②全球性环境问题: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③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 、生物多样性减少等。④自然资源衰竭问题: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㈡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①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

②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③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1、下列哪项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A.南极上空出现的臭氧层空洞B.洛杉矶出现的光化学烟雾

C.飞机起飞时产生的噪声D.土壤污染

本题考查环境问题的分类。BCD均属于环境污染。故选A。

2、城市和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A.大气污染,水体污染B.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C.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D.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城市工业集中,人口密集,排放的废弃物多,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农村地区由于破坏植被会造成生态破坏。故选D。

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球。与此同时,人类为解决各种环境问题的人地关系思想,也在不断进步与深化。

①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②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③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④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1、随着人类文明的演变,人地关系的认识水平也在变化。下列关于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采猎文明时期——改造自然B.工业文明时期——崇拜自然

C.农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D.现代文明时期——谋求人地协调

2、人类提出“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是在()

A.采猎文明时期B.农业文明时期

C.工业文明时期D.新技术革命时期

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崇拜自然,对自然环境影响较小;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发展农业生产改造自然环境,主要是生态问题突出;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的生产不仅是农业生产还有工业生产,征服自然,对环境的影响是生态破坏和污染并行,人地矛盾最为尖锐;新技术革命时期,人类认识了自然环境发展规律,循求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故选C。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①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②追求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①基本内涵: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

②复合系统: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近年来,我国海洋渔获量大幅度下降,且捕上来的多是鱼子鱼孙等小鱼。回答⑴∽⑵各题。

⑴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海水升温B.石油泄漏污染了海洋

C.修建人工岛和海港等设施D.过量捕捞使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⑵上述行为有违于可持续发展的

A.共同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D.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⑴渔获量下降,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过量捕捞使渔业资源严重衰退,D对。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海水升温、石油泄漏污染了海洋、修建人工岛和海港等设施对渔业有影响,但不是捕获多是小鱼的原因,A、B、C错。⑵过度捕捞的行为导致渔业资源衰退,有违于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B对。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A、C、D错。

2、舟山渔场是中国 的渔场。20世纪80年代以来,舟山渔场的小黄鱼、大黄鱼、乌贼、海蜇已无法形成渔汛,带鱼渔汛亦出现旺汛不旺、网产趋低的现象。近年来,大约每年6月1日—9月16日,舟山渔场实施伏季休渔。据此完成⑴∽⑵各题。

⑴.20世纪80年代以来,舟山渔场出现鱼汛不旺、网产趋低现象的原因是

①过度捕捞、渔业枯竭②禁止近海捕鱼,发展远洋捕捞③近海水质污染严重④台风危害较大,鱼类大量死亡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⑵.定期休渔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共同性原则B.公平性原则C.创造性原则D.持续性原则

⑴.渔业资源减少主要人为地过度捕捞和鱼类生存环境的破坏,故答案选C项。⑵.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指的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伏季休渔”是在鱼生长的季节禁止捕捞,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体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故选D项。

四、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控制人口规模

控制人口增长,尤其是把各个地区的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转变发展模式

①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

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为目的,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具有“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特征。

②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特征:

以实现清洁生产、文明消费,具有“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特征。

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⑴、土地资源

①主要问题:土地荒 、水土流失、土壤污染、耕地锐减、工矿地废弃

②解决措施:退耕还草还牧、恢复植被等;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等;治理污染;严格保护耕地;土地复垦。

⑵、森林资源

①主要问题:森林资源锐减

②解决措施:植树造林,加强经营管理

⑶、水资源

①主要问题:水资源短缺。

②解决措施:节水,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严格保护和治理

⑶海洋资源

①主要问题:过度捕捞、水污染。

②解决措施:禁止滥捕、伏季休渔;减少污染物排放,治理污染。

1、“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乡村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之一。图9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农场生态农业模式图。读图完成⑴-⑶题。

⑴、图中农场畜产品收入占30%,水产品养殖收入占20%,水田、果园收入占35%,其他收入占15%,由此推断该地农业地域类型可能是()

A、大牧场放牧业B、水稻种植业

C、商品谷物农业D、混合农业

⑵、如果过度采伐薪柴,则可能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臭氧空洞B、水土流失

C、酸雨D、水体富营养化

⑶、图示生态农业模式所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A、人定胜天B、可持续发展C、人类中心论D、地理环境决定论

⑴.由材料分析可知,该农场的农产品既有畜牧业产出,也有种植业产出,而且比例相当,说明该农场的农业以混合农业为主,故答案选D项。⑵.过度采伐薪柴,会加剧植被破坏,导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下降,从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故答案选B项。⑶.图示农业讲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的发展相结合,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相结合,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故答案选B项。

2、循环经济是21世纪发展的新亮点,该生态园的生产方式是循环经济模式的重要实践。”按照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可以解决的两大难题是()

①庞大的人口数量②生态恶化③资源超常规利用④经济超常规增长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发展循环经济可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B正确。

3、年4月27日下午,江苏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年江苏省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全省设市区酸雨平均发生率为18.8%,达到近10年 水平。完成下面小题。

⑴.酸雨按环境问题的性质分属于()

A.环境污染问题B.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C.生态破坏D.自然资源衰竭问题

⑵.近几年,江苏省环境质量总体不断变好,主要原因错误的是()

A.减少人口规模B.转变发展模式

C.加强监测和管理D.环保意识提高

⑴.酸雨是大气中酸性气体随着大气降水降落地面的现象,是由大气中污染物演化而带来的问题。选B正确。⑵.江苏省环境质量总体不断变好,酸雨平均发生率降低,说明江苏省大气中污染物日益减少,得益于加强环境的监测和管理,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另外经济发展转变发展模式,减少了污染性强生产的发展;与人口规模大小关系不大。选A正确。

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像粮食和蔬菜一样, 化硫的排放指标已开始成为合法交易的商品,迄今为止已有吨 化硫的排放指标在我国四省三市(江苏、山东、河南、山西、上海、天津和柳州)进行了交易,交易额超过万元。排污权交易机制(指政府在对污染排放总量限定的情况下,允许污染排放量大的企业向污染排放量小的企业购买排放指标)已在我国初步形成。材料二:全国酸雨分布示意图。

⑴从长远看,“排污权交易机制”的运行,将会()

A.造成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恶化B.使排污量大的企业获得更大的收益

C.鼓励企业追求生产工艺的环保化D.促使企业追求排污权交易

⑵我国南方多重酸雨区的原因有()

A.雨水丰沛且降水强度大B.纬度低太阳紫外线辐射强

C.采煤工业发达D.气候有利于酸性气体的产生

⑴“排污权交易机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增加企业排污成本,促使企业改善工艺,提高环保,故C正确。⑵我国南方地区为主要的有色金属冶炼区,酸性气体排放量大,地势低地区不利于气体扩散且降水较多,有利于酸性气体与水汽结合形成酸雨,故A正确。

4、我国某地农村主要靠燃烧秸秆和柴草做饭、取暖,这种利用方式存在许多缺点,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⑴~⑶题。

⑴.根据图中的关系,A、B、C分别代表(   )

A.破坏森林、农业减产、牧业下降

B.粮食减产、破坏森林、牧业下降

C.牧业下降、农业减产、破坏森林

D.破坏森林、牧业下降、粮食减产

⑵.破坏植被引起的变化,反映了自然资源的(   )

A.有限性B.整体性

C.地域性D.无限性

⑶.解决图示地区存在问题的办法,不正确的是(   )

A.植树造林,营造薪炭林

B.积蓄肥料,发展沼气

C.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水稻种植

D.结合当地实际,开发新能源

解析:破坏植被后引起其他资源甚至环境整体发生变化,这反映出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了相互联系的整体。

答案:⑴.D ⑵.B ⑶.C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iyua.com/dyfb/116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