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西安东郊灞桥区浐河东岸的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年以上,年春被发现。-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发掘。半坡遗址的地理位置现今中国国家博物院馆藏的“国宝级”文物人面鱼纹陶盆就出土于半坡遗址。这件陶盆有何特别之处?它的实际功能又是什么?半坡先民为什么热衷于刻画鱼纹?今天小编就从这件神秘的“人面鱼纹陶盆”入手来寻找答案。半坡人面鱼纹陶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距今约年),国家博物馆陶盆看似简洁古朴,却不难发现彩绘的精妙,灵动的线条图案,巧妙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人面鱼纹和单鱼纹。人面闭目呈一条细直线,显出恬淡自得的神情,又好似笑眼眯成一条缝。前额的画法充满趣味,右半部分全部涂黑,左半部分的扇形里套着一个黑色的半圆,让人不禁联想到几何图形的规律。鼻梁挺直似倒立的“T”字,人面头戴着像发髻一样的尖顶和鱼鳍形装饰,魔幻奥妙、神秘莫测。口内像同时衔着两条鱼,从左右两侧延伸出鱼尾形图案,双耳也有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人与鱼的互动活灵活现。整个画面自由律动,简洁对称、古拙奇幻,将人面和鱼纹巧妙结合。那么问题来了,它的用途是什么呢?人面鱼纹彩陶盆是什么用途?A盛水的用具B瓮棺的棺盖C储食的器具读了三个选项,还以为是妥妥的送分题,小编毫不犹豫选择了盛水和储食,等等等等,哪里不对?国博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正解是:葬具这要从仰韶文化流行的一种瓮棺葬的习俗说起,将夭折的儿童葬于陶瓮内,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埋入土中。人面鱼纹彩陶盆虽名为“盆”,但实际上是一件儿童瓮棺的棺盖,也象征着古代先民幼小逝去生命的爱护和对未来的祈盼。半坡遗址出土的鱼纹陶片除了这件“国宝级”陶盆,半坡遗址的出土文物中,也大量使用了形态各异的鱼纹装饰,形状和表情也很丰富。有谜之微笑:有秀恩爱虐单身鱼:有方到变形:有尖牙利齿大眼炯炯:这件彩陶盆的外壁用黑色颜料绘制了三条鱼,每条鱼都是眼睛大睁,唇部翘起,大张鱼嘴露出尖牙。器壁上没有水的形态,却给人以鱼在水中吸水吐气、向前游移的生动感。人们从出土的大量带鱼纹的陶器和陶片中,推演出鱼纹演变的历程。对鱼纹的解释也是一直争论不休,鱼纹不仅仅是为了丰富陶器的装饰,渔猎作为人们基本的生存手段,让鱼成为丰收的象征合情合理,“画得越多,收获就越大”,由此,“图腾说”认为,它是半坡先民崇拜的图腾形象。此外,“祖先形象说”认为,它已经人格化为一个独立的神灵。还有“权力形象说”认为,鱼饰后来演化为象征着权力的角和帽。更有“巫师面具说”认为,它所表现的可能是巫师做法时所戴的面具。半坡遗址出土的大量鱼叉和鱼钩究竟是促鱼入网祈求捕鱼丰收,还是古代先民的某种宗教信仰,或为符号代指的生死意向,还有待学术界考证。也许无法想象多年前生活在半坡的先民以画绘心的日常场景,唯有半坡陶器上所刻画的鱼纹之美,永久停留在一件件重见天日的珍贵遗存,以待终有一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来源:丝路博物馆之城编辑:山峦审核:RyanAlexia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