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方言这种海鱼,是黄姑黄骨还是黄鲴

黄鲴。白鲴。鲴眼。近期青岛海鲜市场上出现不少黄鲴鱼。这种鱼的捕捞量有限,不像鲅鱼带鱼那样常见,于是一些摊贩为促进自己的销售,便在纸牌上写上鱼的名字。最常见的写法是黄姑鱼,也有写成黄骨鱼甚至黄顾鱼的,其实正确的写法应该是黄鲴鱼。鲴这个字是个后起字,直到北宋的著名韵书《广韵》中才被收录进去。《广韵》的解释是:鲴,鱼肚中肠,意思是鱼肚子里肥大的肠子。明朝有一部专门收集俗字的书《正字通》,该书收录了“黄鲴”这个专用名词,并作了解释。后来的《康熙字典》全部引用了上述说法。尽管这部声名很高的《康熙字典》错误百出,但是它引用的这种说法是完全正确的。《康熙字典》这样介绍的:“黄鲴,状似白鱼……长不近尺,阔不逾寸,扁身细鱼鳞,肠腹多脂。南人讹名黄姑,北人讹名黄骨鱼。”不管从青岛海域的这种鱼的长相、大小还是内脏的特点来看,和字典的解释完全吻合。由此可以确定,青岛海域的这种鱼,正确的写法正是“黄鲴”。调查青岛渔民可以得知,他们在指称这种鱼时,也只说黄鲴这两个字,而不是加上第三个鱼字,这也进一步证明了上述说法的正确。另外从发音的声调上考查得知,青岛的渔民们在念黄鲴两字时,后者的读音正为四声。如果写成黄姑,那么“姑”字在青岛话中读为二声(在普通话中,姑为一声),无论如何也不会发四声。如果写成黄骨,骨在青岛话和普通话中都读三声,也不会发四声。有人为了迁就青岛话的发音,将黄鲴写成黄顾,那更是削足适履。从读音上也可以证明,鲴字才是这个字的正确写法。近期青岛海鲜市场上除了黄鲴鱼外,还有白鲴鱼,如果写成白姑鱼等其他写法自然也不准确。此外,近期海鲜市场还有一种小一些的鱼,渔民们向来称为“鲴眼”。在青岛渔民的发音里很明确,首字发音为四声。渔民们为什么特别强调首字的发音呢?因为青岛海鲜中还有一种更为常见的鱼,叫鼓眼,鼓的青岛话发音是三声,为了区别这两种不同的鱼,他们在指称鲴眼时,就特别强调首字的四声。以上说的是黄鲴、白鲴及鲴眼鱼的准确写法。语言文字当然是个约定俗成的现象,在方言土语里尤其明显。普通大众将记录这三种鱼的文字讹写成其他文字,也不必大惊小怪,因为这种同音假借的方法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它是我们老祖宗的发明,在先秦典籍中比比皆是。不过你现在要写成发表在公共媒体上的文字,那还是应该使用准确的写法。顺便说几句。以上提到的这三种鱼,在当下季节十分肥美。前两种鱼是味道鲜美的鱼种,适合清蒸油泼等烹饪方法,后者则因为鱼刺太多,仅适合油炸或晒成鱼干儿再烧烤等。文/许秉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iyua.com/dytz/152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