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天津人别碰这碗饭

昨天从朋友圈看了个段子

上大学后才发现

广东同学并非什么都吃

内蒙同学并不骑马

湖北同学并没那么凶

可天津同学真的会说相声

天津人仿佛天生就具备解构能力,将神秘的日常化、深奥的简单化、高雅的通俗化。再有腕儿的女明星也是“姐姐”、再大牌儿的外套也是“袄”、地位再高但不通人情的也是“二姨夫”。

在餐饮行业,天津成了大家口中的“怪圈”。不少外地知名的餐厅品牌到了天津就像船队进了百慕大三角,被吞噬得利利索索、干干净净。因为天津人不迷信权威,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价值体系。

看起来是“好不好”、“值不值”的问题,其实背后蕴藏着不少不足为外人道的“心思”。在天津,没有米其林面其林的,很多时候一个满怀地域情结的词就让人食指大动,比如“带鱼”。

在天津,别提东星斑、老鼠斑,带鱼才是“一把罩”。

带鱼之于天津人,就像《曼娜回忆录》之于青春期,那是美味的启蒙、是一辈子都会牢记的味觉密码。再贪玩儿的孩子,听说家里晚上吃家熬带鱼,也能早早回家。不忘嘱咐妈妈:多来点儿汤儿,我和米饭吃。

高英培的相声《钓鱼》里“二儿他爸爸钓咸带鱼”早就成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再严肃的天津人也会对这个“全民大梗”会心一笑。当然,天津并不存在真正严肃的人。

高英培范振钰

最近,营口道上的酩町小酒馆就干了一件特别“天津”的事儿,在我看来简直有点儿本地行为艺术了。“酩町”将近年来大热的“鳗鱼三吃”手法改良挪用到带鱼身上,研发出鬼畜性格单品:带鱼三吃。

“带鱼三吃”听起来很胡来,但其实有理有据,对于天津人来说,更是意义深远。将充满仪式感的“三吃”进行津派解构,结合天津人喜闻乐见的带鱼,追寻天津本地的传统吃法。

带鱼选用肉质紧实鲜美的舟山带鱼,先炸制再红烧,突出甜面酱与醋的家熬口味。各位注意,天津人把“家熬”念作“jia’nao”,透着那么亲切。带鱼肥厚但不寡淡,入味下饭。

带鱼三吃配得是“津味儿炒饭”,为什么叫“津味儿”呢?香米除了配上茭白、口蘑、胡萝卜和芹菜等调和口感和味道的食材外,还加入了重口味辅料——咸鱼干儿。

把鱼干儿切成小颗粒,放进锅里跟米饭一炒,简直就是一碗“天津基因检测饭”,吃惯河海两鲜的本地人会对鱼特有的腥咸味道着迷,甚至变为一种“嗅觉迷恋”。而内陆地区的朋友们通常吃上一口就会脸色通红,抄起水杯,一口服下。如果有不服的非天津朋友,不如一起组团去挑战。

带鱼三吃肯定少不了汤,用渤海湾的虾干儿搭配本地白萝卜,这就是天津风物特产的魅力。浓郁的海风味道附着在萝卜的清甜上,在海边生活的人们最得意这口儿。跟“鳗鱼三吃”里的鲣鱼高汤相比反而清爽了很多。

显而易见,“带鱼三吃”一样有三步:

1品尝红烧带鱼的原味,鱼肉的鲜香、调料的酱香,曾几何时,这是家的味道。

2和上咸鱼炒饭,蔬菜的脆爽、米粒儿的软糯、咸鱼粒的劲道,那难以言喻的“天津味儿”让人欲罢不能。

3萝卜虾干儿汤泡饭,这吃法都可以比古了。天津一直有吃泡饭的习惯,很多家庭一直保持至今。

解构外来文化还不算狠,酩町小酒馆新一季的“炸串儿”系列更把本地家庭料理改良得团团转。

猪肉韭菜肉烧茄子

青椒塞肉芝士红薯

光听名字,我以为要包饺子炒菜呢。本地艺术家酩町小酒馆儿用天津人最熟悉的口味,改换形式创作出“家庭料理炸串儿”,这届奥斯卡肯定被提名了。

酩町小酒馆就是那种看起来玩世不恭,但投入时又专注深情的类型。不仅把自己的改良炸串儿调理得有模有样,还为每一种配上了不同的酱汁。“猪肉韭菜”提味儿、“肉烧茄子”解馋、“青椒塞肉”经典、“芝士红薯”过瘾。估计下一季的炸串会更新为:宫保鸡丁、九转大肠了……

鲸鱼曾经写过,酩町小酒馆是这座城市的B面,它不是主打歌,却承载着人们日落后、黎明前的全部情绪。

带鱼三吃、改良炸串儿,酩町小酒馆更在意这座城市的魂和精气神,看似戏谑的创意是对生养之地的敬意。不大的店面、十几个座位,各种菜、酒、串儿,让白天“质壁分离”的你,在夜晚“灵肉合一”。

,还是以一年前,我写给酩町小酒馆的话作为结尾。

总有一首歌,在你受伤时帮你挺过长夜;总有一个人,在你走投无路时陪你柳暗花明;也总有那么一家酒馆,在你想爆粗口时忽然又爱上了这个毫无意义的世界。

记得去吃带鱼三吃,证明自己是地道的天津人。

-店铺地址-

『鲸岚·酩町差你大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iyua.com/dyfb/68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