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莆田惠生活小编我要告诉大家一则喜大普奔的消息:
我省有17个项目入选第四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我们莆田有四项入选,分别是:
莆仙十音八乐
莆田留青竹刻
莆田涵江玉雕
莆田仙游家具制作技艺(福建古典家具制作技艺)
莆田人民拍手称好!
来个文绉绉深奥的定义——啥叫“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以上为第四批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我们莆田还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往下看↓↓↓不要太骄傲哦~
“惠洋十音”是一门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经代代沿袭传承,至今保留一批传统古老的器乐和曲牌。其演奏艺术古色古香,乡土韵味浓,是我国古典音乐中的一朵奇葩。年“惠洋十音”被列入 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闪光于现代。其唱腔丰富,综合了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地方色彩,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妈祖信俗也称为娘妈信俗、娘娘信俗、天妃信俗、天后信俗、天上圣母信俗、湄洲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庙会、习俗和传说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09年成为中国 信俗类世界遗产。
九鲤舞形成的年代在明朝中期,以舞弄九种鱼灯而得名。九种各不相同的水族:包括龙(蛟)、鳌、鳜、鲈、鲡、鲤、鲫、花鱼、金鱼等九种,民间根据鲤鱼跳龙门这一传说,取鲤为代表,命名为九鲤灯舞。黄石沟边九鲤舞就是根据这九种水族的特定外形、扎制成九种不同的鱼灯。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七,正是举办传统元宵游灯活动的日子。这种汇集了篝火、社火、放灯、游神、古巫、傩舞等民俗文化,融合了灯艺、曲艺、舞蹈、历史、十音八乐、戏剧和杂技等技艺的民间文化活动,已有近千年的历史。08年列为 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中国千年纸扎文化的莆田纸扎技艺,用麦秸、芦苇、竹子、纸等材料扎制各式人物、飞禽走兽、桥梁房屋等,集剪纸、绘画、草编、竹扎和裱糊等技艺于一体,是民间一项绝活。从清道光年间黄玉贤开始开设纸扎铺传承至今已愈六代,被列入第三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乾隆初年,兴化知府把黄石后洋木雕大师吴贤制作的一件“硬木漆金透雕果盒”进贡给皇帝,乾隆大悦。如今,这件果盒被完好地保存在国家博物馆里。去年,面临濒危的“后洋果馔盘盒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属于宗教祭祀舞蹈,凡有三教祠的地方,几乎都有这个舞蹈。在夜间表演,舞者或大圈绕场,或多圈交套;或慢步徐行,或疾步如飞。转灯动作富有技巧。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保护名录。
乞食歌即莆田俚歌,属于莆田民间演唱艺术的一种。因唱时用梆鼓、竹板伴奏,故亦称“梆鼓唱”。它产生于旧社会,是沦为乞丐的穷苦人,特别是孤寡老人和盲人用来谋生的一种方式。他们流落 沿途卖唱,以讨些零钱或饭食赖以生存。
清康熙年间,锦墩村是 的“铸造之乡”,人们在冶炼铸造锅鼎时,看到铁锤在与软化的砂铁相撞击,溅出火炽飞花,顿时产生了灵感。他们把白砂粉冶炼成铁水,泼洒在村里高大的荔枝树杈枝叶上,碰击下绽开无数银光,蔚为奇观。
在明万历年间就在涵江境内盛行,至今多年历史。演奏曲牌曲调别具一格,节奏舒缓,旋律委婉,词短腔长,保留唐宋长歌的古老特征。可坐着演奏,也可行走演奏,演唱者俗称“架旦”,意为装架的旦角。
复茂饼家于二十世纪初由郭诚猷先生创立于福建省莆田市,是一家以专业制作“汉式糕点、西式点心”而远近闻名的“中华 ”烘焙名店。妈祖平安饼、复茂绿豆饼、百年经典大礼饼、平安凤凰酥、兴化麻署等6个产品荣获国家“中国名点”、“绿色糕点”称号。
仪式是中华妈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溶道教、佛教和民俗活动为一体。祭品,集莆田民间艺人工艺之大成,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祭祀的音乐,把莆田的民间音乐和古代祭祀音乐有机揉合,韵味绵长,带有神秘感。
是延宁宫人为了纪念妈祖的功绩而制作的具有几百年的独特民间习俗。其造型是广大民间艺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富有民族地方文化特色,其形式和内容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堪称“中华一绝”。
皂隶舞俗称“乡人傩”,源于汉代的傩舞,也是古代官员出巡时用于鸣锣开道、耀武扬威的仪式。麟山宫皂隶舞是枫亭镇每年元宵出游和游灯中的民间舞蹈。
历史悠久,世代沿袭,经久不衰。涵江人以车鼓庆丰收、贺喜事、迎神、赛会、迎贵宾。喜庆节日里,涵江车鼓穿梭于大街小巷,带给千家万户一片喜气洋洋的氛围。
龙眼木雕是福建木雕中 代表性的工艺品,也是我国木雕艺术中独具风格的传统工艺品。荔城区光临龙眼木雕系采用莆田盛产的龙眼果木、需经十多道工序制作,雕成后再辅以老漆涂饰,作品庄重大气,典雅古朴,意象圆融,独具一格,已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流行于涵江大洋、庄边一带山区的艺术形式,有独唱、对唱、轮唱多种,以方言押韵,旋律淳朴自然。山歌演唱时常用叶笛或干笛伴奏,悠扬动听。现为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斋菜的制作世代相传,诸教齐用,其内涵十分丰富,凡参观过莆田斋菜的人们无不赞不绝口:一碗碗斋菜或是一座座假山,或是一盆盆盆景,或是一幅幅立体四季画,或是一组组古代故事雕塑,栩栩如生,活色生香,而这样式丰富的斋菜的所有材料全部是食物。
线面是面类中最长的面,所以又叫“长面”,福建话“长面”和“寿命”谐音,故又叫它“长寿面”。在福建,线面广为民众喜爱,在大年初一早晨,桌上都要准备一碗线面,寓意健康长寿。远客入门也要煮线面再加两荷包蛋,谓“平安面”。
从莆仙独幕剧演化而来,出现于新中国建国初期。表演时单人操作锣、鼓、箫、管、八角琴、板胡、大钹、小钹、大锣、小锣等十多种乐器,并表演剧中不同角色,被人们誉为“天才艺人”。现为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又名黄瓜鱼饭。这道菜的改良主要也是取决于岛上渔民有吃带鱼饭的做法。选材非常关键,一定要选择新鲜的、野生的鱼来烹制。那样子鱼的清甜才能进入白米饭里。这道菜做的比较地道的要数湄洲岛白菜食府的老板“小白菜”做的最正宗。
以下这些也是莆田独有的,小编强烈建议有关部门将他们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莆田南少林武术是中国少林武术在南方传播,并在民间植根、传承、发扬,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朵奇葩。莆田南少林武术自清代传入莆田民间已有年历史,其武术精湛,技艺灵巧,可应用于健身、防御,它涉及历史学、军事学、宗教学、民俗学等诸多领域。
湄洲岛盛产的一种浅海养殖海鲜特产,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被誉之为“海上牛奶。湄洲岛传统的海蛎吊养有其特别的方法,在每年5月中旬至6月底是早季海蛎吊养的 时期,把培养好的海蛎苗投放海中,养殖期约天,便可采收上市,成为春节之前的海鲜佳品。
涵江区哆头一带专业户加工土笋冻最为 ,而且有十几家已颇具规模,制作时用特大鼎烧煮,胶汤再用勺子分装于排在大灶桌的上千个碟儿中,再把土笋肉分夹于各碟,制出的土笋冻成批批发给商家酒楼或小商贩。
妈祖平安糕既是当地一种传统糕点和祭品,也表达了人们对妈祖的一种寄托。它是广大信众求福祈顺的尚品,人们通过妈祖平安糕来怀念妈祖,以此来感怀妈祖的慈悲和仁爱,共沐妈祖灵光。借妈祖糕的“糕”与“高”谐音,来祝福年景一年比一年好,节节攀高,平平安安!
在侨乡江口,卤面还被赋予特殊涵义,寓意长长久久、绵绵不断,成为人们祈望吉祥平安象征。大凡华侨回乡探祖,宴席上必点出地道江口卤面,亲友聚在一起共话家常、共同品尝。年轻人出远门,家里人也要特意煮上一碗家乡卤面,希望他不忘家乡,长留乡情亲情长驻。
北宋以来,一直为兴化(莆田)之 特产。系用特等大米精制而成莆田城市名片之一。现主要生产有兴化细米粉、银丝米粉、快熟米粉和粗条米粉等系列产品。兴化米粉,条细如丝,洁白如银,质佳味美,且耐储藏,便于携带,富于韧性,煮、炒、炸皆可,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
妈祖宴菜是由莆田 美食家、享调专家王文基先生参考莆田传统妈祖美食,根据本地丰富的特产、名产菜肴原料独创的具有特色的色、香、味、形俱佳的12道名菜。妈祖宴菜自问世以来,享誉海内外,受到广大台胞、侨胞的喜爱,成为祖国丰富多彩的菜谱中的一朵绚丽奇范。
莆田县城沦陷在倭寇手中的六十日间,群众各自逃生,彼此生死不明。倭寇逃走后,群众陆续回来,并于农历二月初二至亲友家探视存亡情况,俗忌到亲友家探视;莆田春节做大岁,二月初五日补行“过年”,俗称做“大岁”以示纪念沉痛难忘的历史,至今没有改变。
贤良港天后祖祠祭事习俗已有近千年历史,按中国传统习惯,膜拜神祇必追寻踪迹。因妈祖父母宗祠在港里,自古以来信众到湄洲祖庙拜祭妈祖,必先到贤良港祖祠朝拜,成为祭神活动 站。“妈祖回娘家”,意即寻根问祖,其特点为祭祖与祭妈祖合二为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