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晚上,公公半夜躲出去上厕所,被我撞个

文:刘小念

年、年,我和梁跃两年没有回老家过春节。双方父母体谅我们年年奔波的辛苦,以及两个孩子尚小,他们选择轮流来城市陪我们过年。只是,这样执行了两年,我和梁跃果断放弃。今年春节,我们还是拖家带口又回老家了。事情还是从春节说起吧。这一年,按照约定,我爸妈来我们的小家过年。(注:因为我们这个四线小城和老家小镇一直没有新冠病例,出入还是比较自由的。)爸妈是腊月二十七来的,当天我和梁跃都在上班,他们不让我们去接,说认得路,而且也没拿什么东西。结果,晚上我和梁跃到家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爸妈不是来过年的,简直就是把家搬了过来。猪牛羊肉、土鸡、土鸡蛋、时令蔬菜及他们腌的各种咸菜,甚至连葱、蒜,都带了过来。一时间,家里冰箱爆满,餐桌、阳台、厨房地上,全是食材。好好一个家,秒变农村大集市。而且,据我目测:爸妈拿的那些东西,够我们家吃半年的。但他们却一再表示遗憾,一会儿说腌的韭菜花忘带了,一会儿又遗憾我 吃的老家苹果没买。物流业如此发达,城里什么买不到呢?2爸妈来了,我们终于可以饭来张口了。但接下来的伙食,真的快把我们吃厌食了。除夕夜,按照以往老家的习惯,爸妈煎炒烹炸,做了二十几道菜。光是油炸的,就有七八样:炸麻花、萝卜丝丸子、糯米糕、地瓜饼、带鱼……我说炸这么多东西哪里吃得完,但爸妈说吃不吃得完是一回事,过年了,这些东西必须得有。还说这些菜都是带讲究的,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然后,继年夜饭后,我们就上顿接下顿的吃剩菜。我说不健康,爸妈就说他们吃了一辈子,还不是身体倍棒。这厢,剩菜还没吃完,他们又严格按照老家习俗,初一、初五、初七必须吃饺子。继剩菜没吃完后,我们又开启顿顿吃剩饺子的模式。到了初四这天,我们终于受不了了,准备出去吃顿饭。爸妈坚决反对:“家里什么都有,干嘛出去花冤枉钱!”最终,在我们的软磨硬泡下,终于答应出去吃。那天,我们带爸妈吃的海底捞。点菜时,爸妈看了看菜价,然后全程几乎没怎么动筷,说他们不饿。回到家后,他们各种算细账,家里牛羊肉和蔬菜都有,为什么非要到外面去吃?外面吃一顿的钱,够买半个月的肉和菜。不仅如此,他们从来的 天,就多了一句口头禅:“这城里,真是没年味。”城市禁放烟花,他们就一直吐槽:“这年过得太肃静了,哪像老家,三十晚上家家户户放炮,初一天不亮就有人抢着先放爆竹,谁放得早谁家日子就过得好……”大年初一,我们在家看电视。我妈就开始说了:“在老家,大年初一哪有在家看电视的,谁不走家串户拜年啊,这城里过年是真没意思……”而我爸呢,虽然没能在老家过年,但他的手机就没消停过,邻居、朋友、同事纷纷给他打电话拜年。等他 的老伙计钱叔给他打电话时,他干脆躲到卧室里,开启吐槽模式。我路过时,听见他在“老钱,我是真想回去啊,这城里的年味太淡了,过得没滋没味的。”明明一家人团聚了,我爸居然说他想家了。太扎心了。3事实证明,他们是真的想家了。好不容易到了初七,爸妈毫不留恋地回了老家。留下的,是冰箱、储物间里依然还满满的年货。老家的东西是好吃,只不过,物以稀为贵,在被爸妈填鸭式地喂了十几天后,我们只剩下有限怀念和无限悲伤了。最终,那些东西该吃的吃,该扔的扔的,罪过罪过。搞笑的是,我给爸妈打电话,问他们明年还来不来我们这儿过年?他们异口同声:“不去了,再也不去了。”想想也是,爸妈每逢佳节都把我们按在沙发上,嗑着瓜子、喝着茶水说起那些过去的事情。但今年,瓜子有,沙发也有,却没了老家那个氛围,那些回忆了一万遍也不厌倦的往事,居然不知从何说起。没有怀旧的加持,家乡街坊四邻的新鲜故事做辅料,年似乎与平常日子没什么区别。当然,年春节,轮到公婆来城里跟我们团聚了。尽管千叮咛万嘱咐不要带东西,但公婆来时,同样是“扶贫式进城”。口头禅跟我爸妈一样:“城里吃根香菜都得花钱。”但跟我爸妈不同的是,公婆是那种特别拘谨的人。我爸妈凡事大包大揽,而公公婆婆则凡事都小心翼翼。每顿做什么饭菜,放多少盐,包括对两个孩子汹涌的隔辈亲,都小心地克制着。4有一次,公公抱着二宝,喜欢得心都要化了的样子。结果,爷孙俩嬉闹正欢,公公突然可怜巴巴地问婆婆:“老伴,我能不能亲孙子一下?”婆婆一个白眼丢给他:“你可别亲了,现在的年轻人可反感老人亲孩子,不卫生,别讨嫌。”公公讪讪地望着二宝,那表情,真是说不出来的落寞。这一幕,刚好被起床的我看到。我对公公说:“爸,您的亲孙子,您想亲就亲呗。”公公赶紧解释:“没事没事,不亲了,人老了,别招人烦。”公公的话,让我都替他感到心酸。有一天,别人送了梁跃一条好烟,他拿回来像献宝一样给公公。这时才知道,为了来我们家过年,公公把烟戒了。他说:“你妈说了,就算进城到外面抽,身上也有味,对孩子不好。”婆婆接过话茬:“对啊,一身烟味多招人烦。你爸这人,谁说不听,但一提孙子孙女,一准能制服他。”公公戒烟固然很好,但一想到为了和我们同住,他们时时处处的精心在意,我和梁跃都觉得挺过意不去。还有一件事也特别让我们既意外,又难过。公公自从来我们家后,从来没在卫生间上过大号,每次都是去小区外的公共厕所。就说除夕那天晚上吧,他吃坏了东西,拉肚子。居然大半夜地,也跑出去上厕所。要不是我刚好起来上卫生间,我们居然都没发现,这也幸亏公厕离我家近,不然半夜出去多冷啊。那天,梁跃死活没让公公出门,强行让他在家里上了厕所。而且,他还把公公一顿批评教育:“你儿子的家就是你的家,这么见外干嘛?”公公说:“人老了,毛病多,该讲究还是要讲究,别给儿女添麻烦。”梁跃把这些话学给我听时,我心里难过极了,但也真是拿他们没办法。5公婆来了之后,我们买了很多平时舍不得吃的水果、点心啥的。但他们从来舍不得吃,更别说自己动手去拿。常常让大宝塞到他们手里,他们就象征性地吃一点点,然后放回去,说是留给孩子们吃。公公在老家每天晚饭时,都会喝上两口。为此,梁跃特意给他备了一瓶好酒。可是,到我们家后,就连年夜饭,他都滴酒未沾。他说现在酒量不行,不喝了,而且,喝完了满身都是酒味,对孩子不好。在家里,公公是说一不二的一家之主。但到了我们家,就连春联几点贴这样的事情,他都会向我们请示。最让我们难过的,是公婆大年初五回了自己家。到家后,婆婆打来电话,说在卧室枕头下面,给我们留了三千块钱,说我们赚钱不容易,过年让我们花了好多钱……梁跃翻出那些钱后,掉了眼泪。他说特别后悔让爸妈来过这个年,爸妈过得那么拘谨,他甚至觉得自己跟爸妈都生分了。也是那一刻,我们深刻了解到:爸妈的家是儿女永远的家,可是儿女的家永远成为不了父母的家。我们到父母家是回家,但父母来我们家的感受,就是做客。所以,我俩商定,以后,不管怎么舟车劳顿,年,还是要回父母家过。只有回到父母家,爸妈才依然拥有主场优势,我们也可以继续做悉听父母差遣的儿女。今年春节,我和梁跃回了公婆家。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对的。在自己家,公婆是放松快乐的。公公几乎每天都会带着大宝去赶乡镇大集,今天带回来一只土鸡,明天因为买到上好的排骨高兴得合不拢嘴。就因为我说晒好的干豆角好吃,公公第二天就买了回来,让婆婆多做一些,走时再带一些。他买回来大红对联和胖娃娃抱着锦鲤的土味年画,指挥着梁跃换下旧的,贴上新的。婆婆打开那个装满糖果的箱子,让大宝二宝往果盘里摆放糖果。孩子们惊呼着,欢快地一边摆放,一边往嘴里塞,还一边喊着:“过年真好啊……”公公婆婆看着眼前的一幕,嘴巴都笑歪了。那情景,真温馨。这,就是最正宗的天伦之乐。而这份欢乐,似乎只有回到父母家,才能成立。6大年初三,我们一家四口又要驱车几百公里去我妈家。初二晚上,公婆一直忙活到十一点。张罗着给我爸妈带礼物,准备着让我们带回家的各种老家特产。婆婆一直在碎碎念:“这个大宝二宝爱吃,多带点。”“这种野核桃补脑,你们记得每天都吃上两个。”“丝瓜瓤刷碗最干净啦,这些估计够你们用到秋天的。”“再好好想想,有没有什么落下的,人老了,丢三落四的。”从前,我和梁跃只觉得爸妈好啰嗦,带的东西多到成为了负担。但这一次,看着他们细碎地忙活,我们再也没有像从前一样的不耐烦和阻止。我们也为人父母了,慢慢能够体会到父母对儿女那份给了全世界,依然觉得不够的心情。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密密匝匝的忙碌里,老人感觉到自己还被儿女们需要,他们依然是儿女们的一家之主。初三那天,我们临走时,公婆没有出门来送。这是我们早些年就立下的规矩,因为送人的滋味太难受了。大宝二宝跟爷爷奶奶粘腻地说再见时,公公婆婆连房间都没敢出。车子一启动,回头看了看,他们齐齐地站在窗前,我们却不敢回头看他们……等上高速没多久,我接到婆婆的“莉啊,妈一大早给你们做的梅菜扣肉居然忘带了。你们慢点开,我让你表哥开车撵你们,送过去。”我本想说别送了,可一想到如果不让他们送,公公婆婆连饭都吃不好,甚至会遗憾一年,于是,满口答应在服务区等着。再看正在开车的梁跃,眼眶红红的。7回到我妈家,我爸妈的反应和公公婆婆是一模一样的。对父母来说,只有在老家过年,才是真正的过年。也是今年,人到中年的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要回家过年?为什么人们总说最浓的年味在老家?不再缺衣少食的春节,我们少了儿时那份对解馋与新衣的望眼欲穿。甚至曾经萌生了对春节迎来送往、忙忙碌碌的厌倦。但,当我们自己也为人父母,尤其是让双方父母进城跟我们过了两个春节之后,我们对年味有了新的解读。曾几何时,年味早已不再是锦衣玉食,它的成分其实很复杂,是归去的折腾与喜悦,是分离的不舍与盼望,是妈妈的手艺,爸爸的指令,它在鞭炮声里,在每一道菜的手法里,在一家人围坐看春晚的指指点点中,也在拍摄全家福的仪式里,它是一代又一代的亲情接力……最正宗的年味,一定是由父母张罗出来的。心理学家西尔维亚说过:“这世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指向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所以,我们想好了,只要父母在,我们从此每年都回家过年。这种奔赴,才是真正的团圆。我们用一年为数不多的那几天,回到爸妈的主场,给予他们全身心的陪伴与反哺,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然后,继续赶路、奋斗,做一个向生活尽职尽责的大人、父母……这是传统,也是最温暖幸福的宿命。

作者介绍:刘小念,一个写故事的手艺人,也是一个二胎妈妈,专写婚姻内外那些事儿,著有作品《二胎时代》《煮妇炼爱记》《创业情侣》等,开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iyua.com/dytz/106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