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新家搞定之后,我就开始琢磨怎么折腾自己的小书房了。虽然面积不大,但胜在独立私密,而我也能尽情选择自己喜欢的设备与装修风格。作为一个老码农,DIY爱好者,半个玩家,其他硬件先不论,显示器这个“门面”对我来说可是至关重要的。平时写写代码,做做表格,闲暇之余看看高清大片,来两局极限飞车,若没有一款“称手的兵器”那是不行。
多年来,我们公司配的显示器清一色都来自戴尔UltraSharp系列。从当年UH到如今的UQM,哪一款都是旋转升降轻松,接口丰富多样,色彩艳丽细腻。所以我思绪良久,还是选择了戴尔 推出的UltraSharpUDW曲面USB-C显示器。毕竟对我来说,想要更好的观看体验,首先显示器要大;其次我的设备多,游戏PC啊,游戏主机,办公笔记本什么的,统统都想接上去。
戴尔UDW是一款37.5英寸,4K分辨率级别的超高清显示器,分辨率达到了*,也就是俗称的“带鱼屏”。将这个“庞然大物”放在桌上,满屏的内容可谓是“扑面而来”,让你都有些“应接不暇”的感觉。如果是传统的“直屏“,平时观看时你总免不了要”左顾右盼“,或是让脖子总处于运动状态。而UDW采用了曲面设计,只要摆放距离合适,即可”一览无余“。该显示器的曲率达到了R,可有效减少屏幕反光,让我有一种被全面环绕的感觉。甚至有点高达作品中”“监视器的感觉。
虽然我并不是设计出身,但也希望面板表现能真实还原色彩。毕竟平时我还有个摄影的小爱好,色彩准确的显示器才能真正展示出照片或视频的原味,也方便后期调色。而UDW的屏幕素质却是我最不担心的一个点,毕竟这也是戴尔的优良传统了。UDW采用IPS面板,不但支持%sRGB色域,还支持%Rec,甚至于电影工业级别的95%DCI-P3;色准方面Delta-E<2;色深方面达到了10bit,并支持nits局部峰值亮度。因此平时观赏4K超高清大片的时候,这款“带鱼屏”不但能 化利用显示面积,毕竟大多数电影都是1.85:1及2.35:1的比例;还能真正给出“原汁原味”的色彩表现。
众所周知,做工 是戴尔UltraSharp系列产品的一贯特色。UDW不但继承了这一点,更是采用了独特的铂金银漆面,整个显示器的外观设计典雅精巧,流畅顺滑,线缆还能完全收纳进支架里,让我的整个桌面都显得干净整洁。
既然说到支架,那么UltraSharp系列的一大特色——多功能升降则不能不提。别看UDW体积不小,支架又十分精致细长,其支撑力可是充分满足要求。而且它也继承了系列的家族传统,支持显示器的左右旋转,上下升降,以及俯仰等多种姿态的调节。我有时候放下人体工学椅,躺着看片的时候,就会选择降将显示器微微下移,并向下“低头”,来配合我的观看角度。
别看UDW那么大,也不轻,在使用这个支架的升降转动功能时却十分轻松,无需大力即可轻松变换姿态,而且是“指哪打哪”——手停了,显示器也停止运动。平时当我在PC和笔记本之间切换的时候,因为前者放在桌面一侧,我也会习惯性得将UDW转过一些角度,以配合笔记本的位置来同步使用。
戴尔UltraSharp系列显示器一贯以接口丰富实用著称,UDW自然也是如此。这款显示器自带2个HDMI2.0,一个DisplayPort1.4接口,正好给我接家里的台式机和PS5等游戏主机。最关键的是它提供了一个支持90W供电的超高速USB3.2Gen2Type-C,支持“一线通”功能。也就是说我只需要一根USBType-C数据线连接我的笔记本,就能同时获得高速充电,高速数据传输,以及高分辨率视频输出等功能。
正巧公司近期为我们升级了笔记本电脑,不用说自然也是戴尔旗下的产品:Latitudein1。这款笔记本小巧轻便,硬朗扎实,提供了ThunderBolt4和USB3.2Type-C接口,都可通过“一线通”连接UDW显示器。这样桌面上只需一根Type-C数据线,即可满足我的一切要求。甚至于,通过内建KVM技术,我还可以使用显示器USB3.0接口上所接插的所有外设,包括键盘鼠标,有线网络,U盘等等,十分便利。
这款显示器还支持双路输入,就是将显示器“一分为二”,左边呢显示我PC上的内容,右边可以是我的PS5或笔记本。这样工作娱乐两不误;或是两台PC同时工作,都极为便利。当然更不要说它超长的横向分辨率,可以让我一览列数超多的Excel表格;同时对两份文档或代码进行对比浏览等等操作。而且,戴尔还为我准备了显示器管理软件,提供了38种预设窗口分区方案,还可以自定义5种,任我随心安排。
其实在最终决定选择戴尔UDW之前,我也小小犹豫过一阵,担心自己会不适应“带鱼”+曲面的设计。不过实际体验了一晚上后,我就已经十分习惯这种“包围感+沉浸式”的显示器使用方式了。在使用体验上,优异的色彩表现,便利的多接口与升降旋转,灵活的分屏/分区与KVM功能……以及还有内置9Wx2扬声器,4*USB3.2接口,就连正面都提供了1个USB-C可以为手机充电。戴尔UltraSharpUDW真可谓是“一机多能”,完全满足了我对显示器各方面的需求,也为我这个小小的“私人工作室”增添了大大的“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