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我国民间流传得最广的传统语言文化之一,被誉为“语海 种”。
依海而生,靠海吃海的舟山渔民,他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大海息息相关,由此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富有海洋特色的语言——舟山民间歇后语。现撷取部分,以飨读者。
带鱼吃肚皮——闲话讲道理带鱼和大黄鱼、小黄鱼、墨鱼(乌贼),是舟山渔场四大主要渔产。带鱼非常好吃,特别是舟山带鱼,但 吃的莫过于它的肚皮,因为带鱼肚皮富含脂肪,吃起来滑嫩嫩,肥而不腻,味道鲜美极了。
浸润在“吃带鱼肚皮”的好心情中,以物解义,劝喻人们,说话要平心静气讲道理,话越说越透,理越辩越明,以理服人,这话就讲对了。
鲳鱼进网眼——好缩勿缩《宁波志》中有对鲳鱼的记载:“身扁而锐,状如锵刀,身有两斜角,尾如燕尾,细鳞如粟,骨软肉白,甘美,春晚最肥。”
鲳鱼有触网后向前冲,往网眼里钻的习性。由于不懂得后缩,结果头小肚大的鲳鱼,全身被网勒得紧紧的,无法挣脱。渔民据此,采用“流网”和“刺网”作业方法来将其捕获。
此歇后语喻意,人们处事决策要果断,三十六计走为上策,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能一味盲目蛮干,更不能“好缩勿缩”,一意孤行,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否则事与愿违。
鳓鱼进网眼——好钻勿钻鳓鱼身体侧扁,银白色,像一把钹刀(菜刀)的鳓鱼,行动敏捷,直游迅速。捕捞鳓鱼一般用底拖网、流刺网类渔具。
行动敏捷的鳓鱼一旦钻入网眼,与鲳鱼习性相反,原本可以钻出网眼逃生的鳓鱼,却“好钻勿钻”,只晓得赶紧后退,身上的鳞、鳍、刺全被网眼倒卡住,成了渔民囊中物。
此歇后语以物寓意,警示人们,狭路相逢勇者胜,根据实际情况,发扬大胆敢闯精神,斗志昂扬,该往前冲时就要勇往直前,不要畏难退缩,像鳓鱼懦夫般地退缩,下场可悲。
拔篷起锚——各管各舟山渔船上的渔民分工明确,除船老大外,还有多人、出网、出袋、拖下纲、拔头披、扳桨、扳头桨、扳二桨、扳三桨、抛头锚、撩头篙、摇橹、摇大橹、摇舵橹、起网、围网、扫中衣、斩鱼羹、刀手等不同职责。
此“各管各”,不同于“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消极做法,而是喻意各人爱岗敬业,“各管各”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向上精神,这是船上渔民必须具备的工作态度和基本素质。
帆船扯篷——节节高“帆船”,即昔日舟山渔区捕鱼或运输的木帆船。“篷”,指悬挂在桅杆上张开时能利用风力推动船只在水上前进的帆布或其他织物。
柔软无骨质的布篷,依靠一节节横向绑缚其上的竹竿作骨架支撑。“扯篷”时,根根横放的,与“篷帆”为一体的竹竿,随着“篷帆”的升起而“节节高”升。
渔民把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比喻成渔事“帆船扯篷”一样的“节节高”,祈盼一年更比一年好。
桅杆上搁灯笼——高明昔日,木帆船上的“桅杆”,是用来悬挂篷帆和旗帜的木质长圆高柱杆,发挥着动力源支柱的功能。
通常,桅杆从船的龙骨或中板上垂直竖起,可以支撑篷帆下桁上挂。船桅上高高挂“搁灯笼”,作为夜航和渔船夜间作业的照明和识别避让标志,也被称作渔火。
此歇后语由比喻灯笼高挂桅杆高处的灯火明亮,转义为基本义。
海蜇虾当眼——靠别人在舟山,有一个关于“海虾给海蜇当眼”的传说:美丽勇敢的海蜇姑娘,在与海上兴妖作怪的大海蛇的殊死搏斗中,虽除掉了大海蛇,但海蜇姑娘的双眼被海蛇的毒液喷瞎。从此,海蜇姑娘如舟山话所描述的那样,“海蜇呒眼水上漂”。
某日,东海龙王寿诞,海蜇姑娘因靓丽善舞,被东海龙王派虾兵引来参加舞会。在台上表演的海蜇姑娘,虽然舞姿翩翩优美动人,但终因辨不清东西南北,把在一旁指挥的老海龟丞相,撞了个四脚朝天,半天翻不转身来。自己的蛰头也被坚硬的海龟壳碰起了大包,惹得众水族捧腹大笑,引领海蜇姑娘来的虾兵,居然将下巴都笑脱落了。海蜇姑娘呆呆地站在一旁,非常尴尬。端坐宴席上观看的寿星敖广,动了恻隐之心,就下了一道旨意,罚虾兵给海蜇姑娘终身“当眼”当向导。
歇后语以事喻意,告诫人们,一味依赖“靠别人”,是懒汉懦夫思想,是要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