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错图带鱼不仅可以钓还是立着游泳的

带鱼是再寻常不过的海味,似乎没有什么新奇的。但是要是有人告诉你:带鱼会‘立着’游泳;带鱼可以钓;钓起一条带鱼可能会带出好几条,首尾相连......是不是就有兴趣了?

远看卖刀的,近看卖鱼的

内地人对带鱼的样子,应该没什么好印象——被冻得硬邦邦的,躺在菜市场的台子上,身上伤痕处处,表皮脱落,散发着轻微的腥臭。

但若去海边,看到刚打上来的新鲜带鱼,那简直能用“惊艳”来形容。整条鱼光滑无暇,就像镀了一层银,甚至可以映出人影。清代人喜欢把新鲜带鱼悬挂起来售卖,那场景就像《海错图》中描述的:“望之如入武库,刀剑森严,精光闪烁。”正因这晃瞎人眼的造型,带鱼在日本也有“太刀鱼”的美称。

摸黑钓带鱼

为什么市场上没有活带鱼?或许你曾听说:“因为带鱼是深海鱼,捞上岸后压力变化,会内脏破裂而死。”这说法根深蒂固,使很多人觉得带鱼只在深海生活。

其实,带鱼每天都要从海底到海面往返一次。傍晚,带鱼们就从海底上浮,来到睡眠活动。天刚亮,它们又开始潜入海底。上浮下潜的速度很慢,这样身体就能适应水压的变化。

所以,渔民就会趁晚上和清晨,用鱼竿钓带鱼。按《海错图》和其他古书记载,是用一根长绳,上面套上竹筒,让绳子浮在海面。在长绳上用铜丝挂满上百个鱼钩(普通线容易被带鱼咬断,得用铜丝才行),把鱼竿插在石缝里,鱼一咬钩就提竿。

现代人的钓法更加高级,有的在线上挂个荧光棒,方便夜间观察上钩情况。有的是用船拖着饵钩前进,犹如活铒。还有的是把钓钩挂 坠,用长线沉入海底,钓深处的带鱼。

现在,带鱼基本都是网捕的了,但钓起来的带鱼依然受欢迎,被人们特称为“钓带”,和网捕相比,钓带的体表不会被网子划伤,而且一般大鱼才咬钩,所以卖相更好,比网捕带鱼卖得贵。

钓带虽然没有水压突变的问题,但出水后也不耐活,加上身体太长,用鱼缸养不现实,所以市面上不卖活带鱼。只有个别水族馆(如日本葛西临海水族园)养着活体带鱼,供人参观。

带鱼连连看

钓带鱼时,会发生一种神奇现象。《海错图》画的就是这个场景:一只带鱼咬钩后,另一只会咬住它的尾巴,从而被一起提出水。这不是谣传,今天人们钓带鱼时,仍能看到这种奇观。有时甚至能一次提起三四条带鱼。闽南有于渔谚“白鱼相咬尾”“白鱼连尾钓”即此。

这种行为引发了人们的想象。《物鉴》等古书还添油加醋,说带鱼本来就是一个叼着一个的尾巴,排成队游泳的。只要抓住一条,就能像拽缆绳一样拉起“带鱼链”,源源不绝。

清蒸带鱼?带鱼刺身?

内陆人吃带鱼,不外乎红烧、干炸等重口味做法,这样才能掩盖它浓厚的腥味。可在浙江宁波沿海,清蒸带鱼是 的。内陆人会觉得,清蒸带鱼,那得多腥啊!但新鲜带鱼可不腥,还有独特香味,不清蒸就糟蹋了。

你以为清蒸带鱼就够奇葩了?不日本还有带鱼刺身!没准有人看到这4个字就想吐了。但这几年,带鱼一跃成为日本全国喜爱的高级鱼生,鱼越大越好,因为它富含脂肪,回味甘甜。和寿司饭更是绝配,那浓郁的鲜味,被称为“ 的味道”。

东海霸主的衰败

如今带鱼家常见,《海错图》中却说“浙、粤皆罕有,闵之内海亦无有。”其实也不是没有,而是康熙年间的渔业不发达。当时人们只会钓带鱼,不会网捕,加上带鱼冬季才有大渔汛,顶着冷风钓鱼钓鱼实在辛苦,只有冬季缺粮的穷人才愿意钓带鱼。

光绪时期,人们能网捕带鱼了。到了民国,捕捞技术更发达,加上人们发现了一个带鱼大本营:浙江嵊山渔场,带鱼的捕捞量突然增加,成为中国四大渔产(大黄鱼、小黄鱼、乌贼、带鱼)之一。

建国后,桨帆船变成机帆船,苎麻渔网变成尼龙网,捕捞期从冬天变成了全年,网眼越来越小,连晚上都打着灯光捕鱼。几十年的疯狂捕捞后,人们突然发现,《海错图》中“大者30余斤”的带鱼不见了,捞上来的大都是细如皮带,甚至手指粗细的幼体,它们生下来不到一岁就被捕了。

现在,中国沿海依然有人钓带鱼休闲,但再难看到“带鱼连尾”的景象了。

——摘自《海错图笔记》

点击阅读原文看蒲松龄笔下的花姑子

赞赏

长按







































北京那个医院白癜风
盖百霖价格大概是多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iyua.com/dyzf/5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