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人, 的痛苦就是。
运营人, 的迷茫就是。
今天分享一个的故事。
01
无源之水
小明听说养鱼很赚钱,于是他找到了一个挖机师傅,在自己的周边挖了一个池塘,然后在里面注满了水。
因为池塘是新挖出来的,里面啥也没有,所以他花了大几个月的时间来种草和放鱼,以此来构建并测试鱼的生存环境。
经过反复的种草和放鱼之后,鱼终于可以在池塘生存了。
但放鱼苗的成本很高,而小明又没有那么多本金,所以小明就在想,能不能从哪搞些免费的鱼苗来。
02
有饵之渠
经过许多天的思考和观察,小明发现他的池塘周围有几个湖,湖里面有很多鱼。
于是,他又把挖机师傅叫过来。
让挖机师傅帮他从挖一条渠道,接到他的池塘来。
挖机师傅照做了。
紧接着,小明在各个渠道的入口和道路上都洒满了。
果然,过了一段时间,各个湖里的部分鱼就顺着渠道来到了池塘。
但养了一段时间之后,小明发现有的鱼跑过来,只吃饲料,不长个,商业价值低,产生了严重的内耗。
还有的鱼,不仅吃饲料,还吃池塘的鱼,损害池塘的生态环境。
于是,小明又做了两个优化。
一个是将饵料从普适饵料,换成针对性饵料,也就是。
另一个是,定期清理掉池塘中低价值和损害生态环境的鱼,也就是。
到这里,小明已经解决了最开始的问题,同时还实现了。
03
价值之池
鱼来了之后,小明高兴了没几天。
发现,有些鱼又开始往外面跑了,分析原因才发现,是鱼进来了之后,发现并没有那么多吃的。
这可是个不好的信号,得让这些鱼在池塘生存繁衍下来才行,
这样才能实现年复一年的丰收。
怎么办?
小明又开始想办法。
鱼来了之后想走,是因为池塘不能稳定可持续的为他们提供养料。
每天投饲料,成本又扛不住。
所以,要想鱼留下来,
其一,得为他们提供可持续的成长环境;
其二,这个环境要优于外面的环境。
于是,小明又做了两个优化:
1、在池塘持续引入水草等鱼类所必须的植物,给予成长环境支持。
2、将过往的每日饲养,改为定期投放加餐。这样既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打造池塘竞争力。
经此一役,池塘中的鱼总算动态安定了下来。
也就是解决了鱼儿的,其关键词是提供和。
04
丰收之道
经过了前面几步,现在对于小明来说,丰收便是水到渠成了。
但丰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比如:针对性捕捞。
有的鱼已经长的很大了,吃得多但长的不多,再吃养料性价比不高,捕捞有利于生态环境;
而有的鱼还很小,捕捞起来是一种浪费,而且捕捞起来可能死亡,这损害了池塘的长期发展,因此不适合捕捞。
再比如:周期性主动捕捞和日常性被动捕捞。
鱼儿有一定的敏感性,如果天天主动捕捞,并且大张旗鼓,那自然是鱼心惶惶。
所以,得按照周期性进行主动捕捞,必要时还需设置一些仪式感。
那丰收是只能周期性捕捞吗,日常要吃鱼,要增收怎么办?
也不是,这时可以采用最开始的方法,设置诱饵进行日常性被动捕捞。
注意,这里一切捕捞的前提是,对双方都有价值,这样池塘的口碑才能持续良好的运转;
一旦产生了的非共赢,那出现危机也是时间长短问题。
05
长赢之虑
捕捞了一段时间之后,小明发现池塘里的鱼越来越少了。
原因是通过湖里引来的鱼,跟不上自己的捕捞了。
怎么办?
问题又来到了小明的面前。
鱼儿捕捞一条就少一条,这样下去,池塘肯定运转不下去。
于是,小明又开始思考:
1/鱼的繁殖周期是每年的X月和X月,等他产完一波鱼苗之后,再进行针对性捕捞,就可以实现鱼的成长循环了。
也就相当于实现了;
而因为每条鱼不只生产一条,所以也同时实现了。
2/池塘的鱼越捞越少,是因为从湖里的引鱼数小于捕捞量。那要想打破这个循环,就得让引流数大于捕捞量。
于是,小明把原有的渠道进行了扩建,从四个湖,扩建到周边所有的湖,也就是实现了。
与此同时,发动自己的乡亲,并给到标准化方法进行鱼捕捞,进一步扩大池塘的引鱼数,也就是实现了。
3/池塘中的鱼儿,因为长期与池塘互利共赢相处,开始在和的作用下,为池塘持续从外面带来。
这也就是实现了和。
自此,小明的丰收持续性问题得到了解决,整个池塘实现了引流-留存-转化-复购增购-口碑裂变的自然循环。
而在此过程中,小明为解决所做的一切动作,其实都是运营。
且是一个合格的运营必须具备的链路思维和大局观。
06
写在
这里的池塘,可以理解为;
这里的湖海,可以理解为;
这里的饵料,可以理解为;
这里的环境,可以理解为;
这里的捕捞,可以理解为;
这里的繁殖,可以理解为;
这的的乡亲,可以理解为;
这里鱼带鱼,可以理解为。
而这一整条链路,才是运营的可持续生态闭环,其中可持续的关键词是,
撇开这个词,一切动作都将失去力量。
以上,是我今天的分享,
感谢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