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941636.html
项目化学习
基于“情感”驱动的项目缘起
对于生于舟山、长于舟山的人来说,“大海”就如自己的家人一样,是从小相伴、理所当然的存在。但对小四班的“小海娃”来说,“大海”是海军爸爸戍边卫国的地方,有一些陌生,但出于对爸爸的爱,让他们对大海也有了爱屋及乌的情感。他们想要亲近大海、了解大海,和爸爸一样热爱大海。
经调查,我们发现小四班的孩子们虽来自五湖四海,但有12个孩子去过朱家尖旅游,另有5个有去岱山、长涂岛的经历,其余孩子也有“海滨公园”游玩经历。
项目化学习《赶海去》便是在这样的情感驱动与经验储备下产生的。
项目
准备
原有经验:我心中的大海
让我们来看一下孩子们关于大海的“原有经验”吧。
关于海浪
海浪一波一波的,一会儿冲上沙滩,一会儿回到大海。
我在前面跑,海浪追着我,看谁跑得快!
海浪没过我的脚,我感觉凉凉的,很舒服。(滑动观看下一张照片)
关于沙子
湿沙子就像幼儿园的橡皮泥一样,可以捏出很多东西。
海浪让沙滩变湿了,赤脚踩在上面,就像踩在柔软的沙发上。
被太阳晒久了的沙子很烫,妈妈提醒我要穿鞋。(滑动观看下一张照片)
关于石头
我和妈妈找到过有花纹的石头,很漂亮。
海滩上的跟公园里、路上看到的石头有点不一样,它们都是圆圆的。
关于礁石
礁石的形状都不一样,我踩在上面差一点就摔跤了。礁石上面住着很多贝壳,我数也数不清楚。
梳理与小结
对大海的原有经验梳理如下:
——海浪。海浪是流动的,有涨有落,海浪是很温柔的。
——沙滩。沙滩有干沙河湿沙:干沙很难握住,会被太阳晒得很烫;湿沙可以随意搭建,很好玩。
——石头。沙滩上有很多石头,它们没有尖角,都是圆的。有些石头上有美丽的花纹。
——礁石。礁石很高大,是黑色的,看起来很威风。礁石上有可以吃的海蛎和贝壳。
据此,我们与孩子一同初步创设了“朱家尖海滩”的区域环境。
螃蟹引发讨论
伊伊和亦亦是一对双胞胎,他们与爸爸妈妈在朱家尖海滩上发现了螃蟹,并带了一些回家观察,还录制了一段视频到班级和同伴们分享。
观看视频后,孩子们充满了疑问:
——我在沙滩上怎么没看到螃蟹?
——这螃蟹好小,妈妈从菜场买来的螃蟹比这大多了。
——这螃蟹能吃吗?
——我吃的螃蟹比我的小手大,白白的,红红的。跟这个螃蟹颜色也不一样。
伊伊和亦亦被孩子们包围着“采访”:
——你们是怎么抓到螃蟹的?
——你们在哪里找到螃蟹的?
——我能去你家看看螃蟹吗?
也有孩子不甘示弱,豪言壮语地说:
——我也叫爸爸去抓,抓得比这多。
——我可以叫妈妈去买。
讨论让教师陷入思考
孩子们的这段讨论,让我们隐约意识到螃蟹可能项目“驱动型”问题生成的契机,但究竟要怎样开展,使之成为具有探索深度、又有认知广度的“子项目”呢?于是,我们“停下来”,寻找解决方法。
螃蟹可以挖掘的教育内容确实很多,种类繁多、外形各异、捕食和繁殖有特点,螃蟹产生的美食五花八门,各有风味。这其中,有哪些是适合小班探索、感知的呢?
如果以“螃蟹”为子项目,那与我们《赶海去》整个项目的情感驱动初衷是否统一?要怎样让其统一?
孩子可以深度探究、深度学习的活动有哪些?
追随孩子,再次倾听。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决定让家长和孩子再次“寻找发现”螃蟹、在孩子丰富了一些螃蟹经验后,再次倾听孩子的想法,以此规划“子项目”的驱动型问题与问题抓手。
梳理/聚焦/子项目
子项目确立:《螃蟹》
驱动型问题:螃蟹究竟是怎样的?
问题抓手:
①从外观看,螃蟹有什么共同特征?
②从习性看,螃蟹是怎么爬行的?螃蟹吃什么?螃蟹生活在哪里?
③从与“我”的关系看:舟山 的螃蟹是什么?最有舟山特色的螃蟹美食是什么?你最喜欢吃哪一种螃蟹的菜?
项目
探究
一
探索螃蟹外观
01
发起一次“螃蟹”的调研行动。
孩子们对螃蟹各执一词,互不服气。究竟谁说得更准确呢?那就得做一番“严谨”的调查研究啦。
在父母的帮助下孩子们的调查方法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特地去农贸市场“看”螃蟹,“买”螃蟹;有的去书店寻找“权威”书本知识;有的孩子在网上搜集螃蟹图片和百度百科;有的孩子去海滩找螃蟹······
随着“调查资料”的增加,班级里的螃蟹越来越多,俨然形成了一个小型“螃蟹观赏园”。孩子们时不时地去“螃蟹观赏园”里品评讨论一番。
02
展开一次“螃蟹”的师幼讨论
在“调查”后,我们组织了一次螃蟹的讨论,孩子们尽情交流“螃蟹”的发现。我们将幼儿的发言记录,经整理呈现如下:
“螃蟹的壳很坚硬,有很多尖角,我不敢抓螃蟹。”
“菜市场的螃蟹有些是用绳子绑起来的。”
“螃蟹的颜色都不一样,有的黑一点,有些浅一点。”
“螃蟹有八只脚和一对钳子。要小心它的钳子,不小心被夹住,很痛。”
“大钳子像锯子一样,有好多尖角凸出来。”
“螃蟹的壳有的方,有的圆,还有两头尖尖的。”
“螃蟹也有眼睛,长在壳上,很难发现。”
肚子上有个“盖子”,那就是螃蟹的“肚脐”。
肚子居然也是硬的。
“螃蟹的肚子居然也是硬的,我以为肚子都是软软的!”
“螃蟹的脚和钳子,都能折起来,一伸一缩的。”
03
形成一份“螃蟹外观”调查报告。
背壳:坚硬、形状有方形、椭圆形、梭子形,颜色偏青灰色。
肚子:坚硬,有“肚脐”,呈白色。
钳子和腿:一对钳子、八条腿;钳子内部有尖锐的凸起呈锯齿状,具攻击性;均可折叠,很灵活。
嘴巴和眼睛:一对外凸的眼睛,能立起来,像是“双筒望远镜”。有三片“嘴唇”,一个上嘴唇两个下嘴唇。
螃蟹调查报告
二
探索螃蟹习性
螃蟹生活在哪里
我和爸爸妈妈去海边找到了很多螃蟹居住的洞穴。
我和妈妈一起看绘本,绘本里面的螃蟹住在海里。
不同的螃蟹住的地方也不同,有些螃蟹住在海边的沙滩中有些螃蟹住在河里的石块下。
小结:螃蟹的居住地真多啊,不仅可以生活在小溪、小河、湖泊里,对了,阳澄湖大闸蟹很出名呢!
还可以生活在大海里,潮湿的洞穴里。伊伊和奕奕就是在洞穴里找到的螃蟹!
螃蟹吃什么
螃蟹是吃泥沙的。
我家里养了螃蟹,但是我喂它龟粮鱼食和饭,它都不吃, 饿死了。
大螃蟹吃大鱼,小螃蟹吃小鱼。
“纪录片里找答案。”
小结:蟹类绝大部分为杂食性。有些蟹类是肉食性,如梭子蟹可捕食鱼、虾及软体动物等。少数蟹类如股窗蟹则刮食或滤食藻类及有机碎屑。
瘦弱的食素螃蟹
威猛的食肉螃蟹
螃蟹怎么爬?
螃蟹的腿那么多,爬起来不会被“绊倒”吗?
螃蟹爬起来很快的,可难抓住了。
我知道,螃蟹横着爬,这可是我从书里看来的。
“我们一起来观察”
原来,螃蟹是横着爬的!
快看,我们学得像不像!
三
探索舟山“呛蟹”
班里的孩子来自内陆地区,吃的螃蟹大多是“葱油螃蟹”、“蒸螃蟹”,这显然不足代表舟山的“螃蟹”“呛蟹”特色。作为舟山“土著”的我们,自然要尽地主之谊,让远道而来的孩子们了解呛蟹,爱上呛蟹,感受舌尖的美味。
呛蟹御用食材:梭子蟹
舟山梭子蟹,体大肉多,味鲜美,营养丰富的优点,深受大家的喜爱。瞧,他们可都是梭子形的呢。
“呛蟹”关键佐料:盐
在准备好鲜活的梭子蟹后,我们邀请了擅长做“呛蟹”的伙房阿姨来制作。孩子们一边看,一边提问:
“”生螃蟹撒上盐,就能吃了?”
“盐能让螃蟹变熟?”
“这么多盐放下去,那不会咸死吗?”
“我吃过呛蟹,蘸醋吃的,不过妈妈不让我多吃,因为我还是小朋友。”
“什么时候能吃啊?我们可以尝尝吗?”
“阿姨,你能教我妈妈做吗?我妈妈不会做呛蟹。”
······
1
放盐,直至水融化不了。
2
将梭子蟹腹部朝上放入盐水之中。
3
在梭子蟹上放置一个碟子让它充分浸泡。
4
将螃蟹静置,接下来只需等待了。
阿姨,这个螃蟹要腌制多久呢?
腌制一天就够了,明天就可以了吃了。
“呛蟹”体验
孩子们跟着伙房阿姨一起体验完“呛蟹”,还总结出三点,“呛蟹”秘诀,现在分享给大家。
①要放足够多的盐,直到水融化不了盐了,才能停止放盐。(这是关键呢)
②要将螃蟹反过放,肚子朝上。
③腌制时间不能太长,静置到第二天就可以吃了。
项目
探究推进
0
螃蟹宴的后效应: